当前时间为:

组织机构

魅力一中 辉煌卓著

当前位置: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研处/开学,孩子为什么总想在家当病人
科研处

开学,孩子为什么总想在家当病人

发布时间:2017-09-07 10:27:26浏览次数:3418

  马老师:

    您好!

    我的女孩今年13岁,刚读初二。在大家眼里,她是个听话、懂事、爱学习的好孩子。从小学到初中,一直考试在班上前三名,也特别知道刻苦努力。但性格孤僻,朋友少,觉得自己长得难看没人喜欢。她希望自己也能跟她的一个同学那样,选三好生时几乎全班通过,但是,每次她总是票数不够,让她很郁闷。

    我感觉,孩子从进入初中就像变了一个人,喜欢自己一个人在房间里,生气时撕纸,用刀子划自己的胳膊。都说是青春期闹的,说说她改了,我也没在意。没想到发展到今天这样,都是我们只重视学习不重视心理健康的结果。

    今年暑假后开学升入初二。可是刚上两天课,她就说浑身关节疼痛上不了学了。在家休息了两三天,上了两天学又说还是浑身疼,又不去上学了。她从小学三年级时闹过左手中指指关节疼,到五年级她说所有手指脚趾都疼。看了不少医生也没发现什么问题。这次她说浑身疼,我带她去医院检查,结果都正常。

    在她不知道的情况下,我们看了一次心理医生。医生认为她精神上没什么问题,就是太敏感,太在乎学习名次了。建议我们先放一放学习。此后孩子开始休假,每天早上怎么叫都不起,拽起来,不能走路,手也不能活动。可是到了10点钟,就能走路、手能活动了。后来我们看了精神科,医生认为她是抑郁状态,开始吃药治疗。

    可是,现在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更严重了。目前孩子的生活都乱了,晚上不睡早上不起,不出门不见人,不洗漱不洗澡。有一次我催促她洗澡,她立刻大喘气、头晕、手冰凉、浑身无力,几乎站不住,让我把她抱上了床,躺了半个多小时才缓过来。就这样,只要有点什么情况让她不高兴了,她就会大喘气、头晕、手冰凉、浑身无力。现在,她还是有病的样子,不洗漱、不洗澡、不愿出门。

    让我困惑的是,我感到她好像不想把病治好,好像总想在家里当病人。孩子为什么这样?是不是装病?我该怎么办?

    您的读者 冯桂华

    冯桂华朋友:

    你好!

    从来信介绍的情况看,孩子确实没有什么病,医生的诊断已经证实。那么,为什么想躲进病里不愿出来?为什么总想当病人?

    说孩子装病有点冤枉。从心理角度说,没病闹病叫扮演病人。扮演病人,在心理学上叫作躯体化现象,就是在遇到生活困境难以面对的时候,潜意识里会让心理压力转换成某种躯体症状。人们生活中的许多病症,都是心理压力的躯体化。这是人在进行自我心理防卫,以免除内心的痛苦和焦虑。人的自我心理防卫机制建立在潜意识中,是在不知不觉中使用的。扮演病人是无意的,是潜意识的活动,装病是有意的,是思想意识里的活动。所以他们不是装病,是扮演病人,是躯体化现象。用一句形象的说法,叫作心病跑到身体上。

    人的身心有着很奇妙的互动关系。心理有了闹病的需要,躯体往往就会很好地配合,从而出现种种症状,出现躯体化现象。不仅如此,有时候还会真的出现躯体疾病。就是说,有时候我们的身体真的有病了,这个“病”,也是人自己想出来的,是人需要它,是为了逃避某些生活困境或心理压力。

    很多时候,生病是人的一种需要。一个人生病了,常常是他需要生病了。什么时候人需要生病?面对生活困境的时候,面临心理压力的时候。这时候,人就会生病,从而回避生活困境,缓解心理压力,应付现实难题。这样说来,病就成了人心灵的一个避难所。这就是你们孩子总想躲在家里当病人的原因。

    你们孩子就是因为心理压力太重了,才总想当病人。从来信介绍的情况看,“太在乎学习名次了”,“一直考试在班上前三名”,希望“选三好生时几乎全班通过”,不难看出完美主义和过高自我期望,是孩子由来已久的心理压力。进入初中,孩子进入了青春期,自我意识的心理困扰、人际关系的心理困扰、两性关系的心理困扰,形成了重重心理压力。进入初二,又是一个学业和心理压力增加的年龄段。

    如此重重压力面前,孩子感到选三好生难以全班通过,考试成绩也优势难保,在老师和同学眼中将失去往日的辉煌。这一切压力,对于自我期望过高和过于完美主义的女孩来说如何承受?人的心理压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自发地选择逃避困境。这时候人就需要扮演病人。于是,女孩开始生病了,病症成了最合适不过的心灵避难所。在这个避难所里,心灵痛苦似乎可以暂时得到缓解。

    心病容易跑到身体的哪个部位呢?这就看哪里需要有病了。通常是,哪里需要哪里病。比如说,需要用脑子的人,压力来了往往是脑子生病;需要用腿的人,压力来了往往是腿闹病。你们的孩子想逃避学习压力逃避学校生活,自然需要浑身关节疼了:手关节疼痛不能写字了,腿关节疼痛不能走路上学了。

    心病跑到身体上,还会得到平时得不到的一些“附带好处”,比如家人的关照、困境的回避、责任的放弃等。不言而喻,孩子扮演病人的过程中,必定会得到很多这样那样的附带好处。最明显的一个附带好处就是,如果不是闹病,目前这样逃避学校生活,家长肯定是不答应的。这些附带好处,又会强化扮演病人的反应模式,让孩子躲进病里不愿出来,以至于好像不想把病治好。

    面对孩子扮演病人的情况怎么办?

    一个是认知调节。就是通过深入沟通交流,促使孩子确信,躯体化现象实际上不是病,从而促成孩子不再扮演病人,敢于面对自己的现实问题。心理咨询中很多成功的案例,都是青少年本人看清自己的问题后,坚决不再扮演病人顽强自救的结果。具体说来,应该和孩子协商好,尽快停药,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应该着重心理调整。必要的话,可以考虑带孩子接受当面心理咨询。

    一个是行为调节。就是促成孩子本人的积极行动,哪怕还会有症状,也带“病”学习和生活,而不要逃避生活。具体说来,就是促成孩子走出家门走进学校。这除了孩子的坚定自救,还需要家长的配合。比如,家长狠狠心撤销“附加好处”,也就是当孩子出现症状时不再给予特别的关心,表现正常时及时给予关注和鼓励。再比如,撤销孩子在家里当病人的“特殊优待”,让孩子感觉在家里还不如走出家门,迫使孩子走出家门走向学校。

    此外还有一点,孩子之所以过于完美主义和过高自我期望,根源在哪里?与家长的态度必有直接关系。所以,平时家长一定要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值。

    应用心理学研究员 马志国

宝威体育-首页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豫ICP备06007185号-1 网站首页站内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