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发布时间:2020-03-08 11:09:04浏览次数:3565
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 地位: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中有一个核心观点,那就是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 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国家治理效能具有高度统一的本质特征。国家治理效能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出发点、落脚点,也是反映制度优势的重要指标。
三、治理效能的含义:
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就是促进国家治理的绩效性、提升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展现治理价值的先进性。
- 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与国家治理效能是高度统一的?
- “集中力量办大事”保障了国家治理的实践绩效。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动员系统、高效的政府执行系统、有效的中央协调系统等有力助推了各类政策的有效落实,发挥了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同时,在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基础上,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政府积极作为,有力保障了国家治理的实践绩效。
- “集中智慧谋大略”有利于形成决策的最大共识。集中人民智慧的前提,是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其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民主制度等制度形态,保证了人民群众可以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参与国家治理。同时,在具体决策的过程中,注重兼顾多元化的利益要求,使国家治理具有坚实的民意基础、社会基础。
- “集中精力图大治”体现了国家治理的先进价值。从中央到地方的执政体系,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嵌入政府、企业、城市社区等组织体系之中,并通过组织动员、宣传号召、服务凝聚等方式,将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有机贯穿于国家治理的实践过程之中。同时,将发展推动力、社区服务力、情感治理力、自我革新力有机统一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过程。
- 如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宏观框架下,充分利用现有的制度、环境和技术等既有条件,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贯彻到各个领域的治理实践中。要把尊重群众的价值、满足群众的需要、维护群众的权利、实现群众的利益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从制度机制设计和各项治理措施上加以全面落实。
- 切实保障公民享有公开、公平、公正的权利和机会,构建促进实现公民权益的治理程序和治理制度。通过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来进一步提高党和政府的执行力,从而加速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 激发社会主体更积极地参与治理实践,减轻政府的治理负担、降低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进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制度体系,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
- 通过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来充分激发社会活力、形成治理合力,是实现有效治理的关键。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 着力优化制度结构,加强制度之间的相互协调,使国家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体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规范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