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为:

组织机构

魅力一中 辉煌卓著

当前位置:首页 / 组织机构 / 教研室/2013年人文教研室教学反思集汇总
教研室

2013年人文教研室教学反思集汇总

发布时间:2013-08-27 09:47:09浏览次数:2032

地理教学反思之四

浅谈新课程改革

                                       徐云

  在现代的教学中,我觉得现在我体验最深的一条是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尝试创新的教育理论,做到教、 学、 做合一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下面仅从地理教学方式上进行反思。

一、 注重双方交流沟通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本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  

三、启发学生“多问”

    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是求知欲的嫩芽。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会对某一事物特别感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热爱,由热爱进一步发展为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由此会提出各种各样看似无稽实有深意的问题。这时,作为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正确地引导他们多问的习惯,教师可作饶有风趣的讲解,并以丰富的感情色彩去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切不可因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教师的意图或教师一时难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压制。

四、引导学生“好动”

    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提出的“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其实也就在于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听”科学。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只能束缚学生的行动。即使有高分,但不能在实际中去加以应用和发展,这样的“人才”又能有多大的创造力呢?明科此理,身为人师者,切莫把“好动”视为缺点,就把学生从“静”中解放出来,并热情鼓励,耐心引导他们动手,使他们在“动”中去增长知识,去形成能力。

 端正自己 明确责任

王志恒                   

2012年2月10日,教育部制定《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通过年级集体学习,我认真阅读了专业标准,对照标准提出的理念,结合自己的思想言行,觉得学习和不断提高的东西有很多,特别是关于教师师德方面的。作为一名年轻教师,需要利用更多的时间去研究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学习里面的思想和理念,积极主动改变自己,提高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思想境界,达到师德素质的提高。

韩愈在他的《师说》里面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说的“传道”是传授儒家的做人、做事、为官的仁爱之道,儒家的这些“道”是不是还适合我们现在的处世之道?我认为非常适合,当今的社会物欲横流,人们非常浮躁,在物质名利面前忙忙碌碌,忘记了做人的基本准则,找不到心灵的寄托,忘记了自己作为一名社会成员应该有的素质而教师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在承担着培养下一代的历史性重任,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首先要塑造自己的灵魂。教师教育学生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而身教重于言教,所以教师必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应具有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

“传道”是我们做教师的第一职责,学生成不了才不要紧,但他们必须成人,只有教师将自己的身心投入到教书育人这个事业中去,才能够实现这根目标。

专业理念方面,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关爱中学生,重视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护中学生生命安全,把学生的安全放在首要位置,让学生在一个安全活泼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尊重中学生独立人格,维护中学生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中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中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中学生,不能把惩罚简单化、粗暴化,将学生看作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个体;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中学生的不同需要,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学生在学习中享受的乐趣,变被动为主动,成为学习的追求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信任中学生,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中学生的自主发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德与教师自身的修养与行为密切相关,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勤于学习,不断进取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

兴趣的发生和历史的学习

王志恒

总结过去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从中得到了一些体会,同时也找到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确定了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决定学科命运的机会。毕竟历史学科对于学生来说是小科,在中考中的地位不高并且还是开卷考试,对学生的重要性明显不足。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对感兴趣的事情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表现出心不在焉。显而易见,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学,就很难培养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努力让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学习中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就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利用自己语言的功底,将学生引入到自己创设的历史情境之中。

    在教学中,我认识到不能再同我上学时那样教学了,现在应该教的不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那些学生都能知道,“读史可以明志,学史可以鉴身”现在教给他们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答案由自己归纳得出。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

我在今后课堂教学中还将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学习的发展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促进他们去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并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学会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并且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尤其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学反思
王志恒

教育的目的是教书育人,说得很简单,其实做起来很难。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将自己的主体地位发挥到了突出的地位,学生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展现。教师要相信学生,给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力建设,通过加强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自己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合作、沟通的能力,锻炼表达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的课改,就是要使培养的学生具备面对未来的素质和能力。

将近一年的新课程改革,可以说使自己在新课程理念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学生在学习中是要学会的是方法而不是简单的知识接受。对于学生而言,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法逐渐进入课堂,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历史主要有种新型的学习方法,一是材料学习法,学生通过材料的分析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探究历史奥秘的一种途径,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活动,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学家实事求是地求证历史的方法;能够形成有深度的历史认识。二是观察学习法,它是指学生能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学习方法,运用观察学习法的主要内容是对历史实物、历史图画、历史环境等的观察。 观察学习法的合理运用,可以帮助学生达到深刻理解和认识历史的目的。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人文学科,它要求历史教师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因此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教学的效果,教师应在完善自身学科知识的同时,必须掌握必要的教育理论,努力提高专业化水平。 
    首先,在专业情意方面,教师要把“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变为实际的行动,要善于在教学实践中形成新的教育观念,建立起专业自信,坚定自己适应新课程的信心。 
    其次,教师不仅要不断地更新学科知识,还要不断拓宽自己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在教育理论知识方面要有更深入的研究。从而使教师能够真正从一位“教书匠”转变为一名“研究者”。 
     再次,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新情况、新问题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会不断涌现,教育应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使命,主动地研究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变革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方式,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教师要及时进行课后反思

王志恒

教师课后要及时反思,反思上课的的技能技巧、教学的手段的使用,寻找自己教学中的遗漏知识点,及教学过程中感觉出彩的地方,及时地积累和总结教学的经验和教训,进而提炼亮点、激发智慧。

教师一定要将教学过程中能够达到预先设想的教学目标、良好的教学方法、创设的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充分调动、恰当的教学手段等教学过程等,及时总结,并用文字记录下来,再次进行阅读,发现其中的好的地方,再次进行提升。日久天长,经验积少成多 ,便可供以后参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完善 ,成为自己教学的成果之一。特别是要把这节课中有哪些值得回味的亮点和特色,整理出来,归纳出来,记录下来,这就是最为基本的教后反思的结果之一。比如在《新中国的外交》这一课,关于万隆会议学生掌握起来很难,很多陌生的词语使学生大为头痛,可以让学生模拟成自己小组进行问题讨论是会出现的情况,这样学生会理解会议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把教学中不够理想的教学效果、不够灵活的教学方法、不够科学的教学策略、 缺乏深入思考的情境创设、沉闷的教学气氛、不恰当的教学评价、 处理突发事件的失误等,总结记录下来,并及时查找这些失败的原因,进而总结经验和教训。这是十分有效的课后反思的有效方法。失败是成功之母,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于教学中的败笔、教学设计中的失误,要及时总结、整理出来,不仅为了避免再犯,还可以提升自己的专业认识,积累教学的实际经验和反例。

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火花的迸发、有创见的独到见解、好的方法和思路等,及时反思出来、记录下来,这样既能使这些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和运用 , 又使刚刚使用的教学方法得到有力补充和完善,还有利于教学思路的拓宽 。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同龄学生在学习类似内容中的思维特点和规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只有课堂上充满学生的智慧,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

要把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记录下来,并对突发案例的应变处理情况记录在案,日积月累,就能提高课堂教学中的应变能力,对于今后进一步备课、上课,都是一次提升,更是对于个人教学机智、教学艺术的一次净化和升华 。

我们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记录设计教学中的得失,及时总结, 找出教学中需要进一步修改和调整的内容,使教学设计更加完善、实用、合理。

教学反思

从不同史观出发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张宝生

 

辛亥革命已过去了100年了,但“百年锐于千载”,作为划时代的伟大历史事件,它打开了进步的闸门,使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作为共产党人的毛泽东领导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使我们在世界上站了起来;同样身为共产党人的邓小平被冠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领导中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我们富了起来;而作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却改变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体制,在中国近代化的道路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对于如此重要的历史事件,笔者想从不同史观出发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进行重新审视,以求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一、从革命史观来看: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一般指由资产阶级组织领导、以推翻阻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势力、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的暴力革命。判断一场革命的性质,主要看它的任务,即“革命任务决定革命性质”,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之时,帝国主义正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而清政府在签订了《辛丑条约》之后已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统治下,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困难重重,步履维艰。所以要救亡图存必须反帝反封建,而辛亥革命正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以推翻清政府的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革命目标,以发展资本主义为根本目的的革命,而且在革命后成立了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并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因此我们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从现代化史观来看:

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历史的现代化进程。主要表现在:

第一,它促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意义是极大的加速了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辛亥革命给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以后,中国进入了共和政治时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促进了中国民主化进程。

    另外,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它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二,它促进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辛亥革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首要障碍——封建君主制度,解放了生产力,其后中国出现了一个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春天时期。经过这场革命,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有了提高,南京临时政府实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和措施,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实业救国成为历史的主流,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的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三,它促进了中国人民思想近代化进程。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思想大解放,人民的社会意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创造了条件,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辛亥革命也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更使人们觉醒了,认识到自己不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国家的主人。所以,追求民主、平等,反对专制、愚昧,妇女解放等一系列变化无一不是肇始于辛亥革命。

三、从全球史观来看:

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对亚洲及全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辛亥革命成为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的推动力量。

四、从社会史观来看:

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习俗和社会风尚的变革。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这充分说明了政治革命起了移风易俗的作用 。

 

辛亥革命虽已远去,但它所带来的影响却是不朽的,它结束中国2000多年的专制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成为近现代中国历史的三次巨变之一。它与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被外国史学家并称为中国的三次重大革命。100年来,虽然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相信辛亥革命的精神将永存,其历史功绩也将成为永远的丰碑为中国人民所传颂。

 

宝威体育-首页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豫ICP备06007185号-1 网站首页站内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