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低效课堂的十四个特征——林华民
发布时间:2015-03-28 09:42:34浏览次数:1773
目前,在平时的中学课堂上,低效课堂出现的频率颇高,归纳起来至少有以下十四个基本特征:
第一、目标多、重点少。课堂教学的目标制订得较多,整节课没有任何重点而言,可谓“罗列知识、面面俱到、平均用力、点到为止”,缺乏集中力量解决主要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第二、预设多、生成少。部分教师特别迷信教案的作用,花了大量时间制订教案——预设的教学方案,在实际教学上缺少课堂机智与随机应变能力,课堂成为不折不扣执行“教案剧”的场所。
第三、知识多、情感少。一些缺乏经验的教师,把课堂教学等同于知识传授,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师生情感与信息交流。因此,这些教师常常上“目中无人”的课,只专注于知识的传递,而忽视了“师生情感、学科情感培养”这一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
第四、教程多、方法少。有些课堂教学程序复杂,一个几句话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却花了大量时间,用了许多繁琐的“办法”去折腾;这种教师教学方法一般都比较单一,缺乏改革与创新,缺乏课堂魅力。
第五、讲得多、练得少。不少教师非常自信,把课堂理解为教师的“讲堂”。这种教师讲功好、导功差,课堂教学基本靠一张嘴,靠个人的力量一讲到底,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言堂”、“满堂灌”,是效果较差的一种课。
第六、口头多、笔头少。这类教师上课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随意地“集体”答,而实际上是少数学生的回答;教师满足于“课堂回声”。这种课堂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都是“口强手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
第七、集体多、个体少:这种课堂教师貌视面向集体教学,实际上多是进行面对部分学生的教学。在这种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往往会得到部分学生的集体回答,可那些无法跟上教学进度、缺乏自觉参与意识的学生则无法得到课堂发展。
第八、替代多、互动少:产生低效课堂的根本原因是课堂替代。课堂替代包括以教师教替代学生学、少数学生替代多数学生、口头回答替代笔头训练等。这样的课堂无法实现不同程度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第九、统一多、分层少:我国的教学常规特别强调“统一”,统一进度、统一教案、统一要求、统一练习等。这样的教学追求实际上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漠视,个性化教学原则的落实无从谈起。教师可从“进度分层、目标分层、要求分层、指令分层、练习分层、指导分层”等,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个性化。
第十、问得多、解得少:与“满堂讲”相类似的教学方式是“满堂问”,这种教学法是整节课教师不断地问,学生不断地“集体”回答,能理解的都理解了,不理解的学生什么都没有收获。有的教师整节课提问题、对答案,能够讲清“为什么”的很少或是自问自答。
第十一、走得多、导得少:我们通常见到这样的课堂情景:教师在学生进行课堂练习的时候,背着手漫无目的地走来走去,在整个走动的过程中,教师只偶而看看学生的练习情况,并没有进行哪怕是针对一位学生的有效指导。这样的教师显然缺乏指导意识,使得学生的学习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是落实较差的课堂,因此也是低效的课堂。
第十二、讨论多、实效少:新课改以来,由于部分专家的引导,不少教师习惯于“课堂讨论”,认为只有课堂讨论才是新课程下的教学方式。许多问题由于教师进行不必要的讨论,使得本来可以轻易解决的问题变得复杂化,从而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
第十三、要求多、落实少:有经验的教师有这样的同感,决定课堂教学效果高低的根本,在于课堂落实与否。一些教师习惯于在课堂上口头提要求,却不愿意按照自己提的要求去执行、去落实。
第十四、批评多、激励少:教师的课堂调动与评价能力是教师的一项非常关键的职业能力。一些教师由于“望生成龙”心切,习惯于开展课堂批评。在整个课堂评价语中,批评性评价大大多于激励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