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为:

组织机构

魅力一中 辉煌卓著

当前位置: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研处/特级教师王春易:从讲到不讲的华丽嬗变
科研处

特级教师王春易:从讲到不讲的华丽嬗变

发布时间:2011-11-22 04:28:20浏览次数:2763

 

特级教师王春易:从讲到不讲的华丽嬗变
中国教师报记者 康丽
2008年,北京市十一学校特级教师王春易碰上了自己教学的一道坎儿。此时,距离她1999年被评上“特级”已经有9个年头。
    按说,这样一位老师,应该对所教学科烂熟于胸,坎儿从何而来?原来,2008年北京市十一学校提出“课堂成长年”的理念,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提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而不是教师自我展示的地方,减少讲和听,增加说和做,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
    一刹那,王春易有点蒙。从教生物这么多年,她已经记不清做过多少次公开课,而每次公开课,她尤其“得意”于自己精彩的导入、流畅的过渡,巧妙的难点突破,尤其是完整、清晰的板书设计,更是“王氏一绝”。
    事实上,这些“本事”更是王春易这么年轻就评上“特级”的原因。
    “我那时在天津市第五十七中学任生物老师,刚进校门,特别想把课上好,专门么设计案例,真是用尽心思。”王春易告诉记者。
    就是这份刻苦和用心,让王春易在公开课和各种教学比赛中脱颖而出,成为当时天津最年轻的特级教师。她的生物也成为天津市第五十七中学二这所普通中学的招牌课。
    20037月,因为先生来到北京工作,王春易也调到了北京市十一学校,继续做起老本行,担任高二和高三年级的生物教学。   
一切都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可是,怎么突然到了现在,就要上课少讲甚至不讲了呢?
 
“不讲了,要自主学习,有问题来问老师”
北京市十一学校的改革与校长李希贵有很大关系,正是他提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而不是教师自我展示的地方。而这位以教育改革出名的著名教育家,这次把改革的舞台放在了十一学校,而改革的大背景正是提倡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新课程改革。
    在一所特级教师集中的名校里提倡改革,压力可想而知。多少年驾轻就熟的教案,多少个不眠之夜熬出来的课件,多少年积累的教学素材,怎么能说丢就丢?说不讲,就不讲了。
    但一次偶然的发现让王春易心里不是滋味。一次她去观摩自己徒弟的课,发现这位教师工们4年了,板书连换都没有换过。“还是最传统的那种模式,我教他什么样,他就什么样,这不是近亲繁殖吗?
王春易感觉到,老路不能走了,必须得放下“讲”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了。“说实话,我在课堂上讲了很多年,也‘兴奋’了很多年,但我从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兴奋’,这次,一定要放手。”  
在最初的不解后,王春易决心成为改革的先行者。
于是,很多学生都经历了一次“笔记本事件”。
“没上高二之前,我专门请教学长,该怎么学生物,高考不拉分。学长跟我说,很简单,就是记住老师教的每一个知识点。”听到这句“金玉良言”,高二9班的王言很兴奋,王老师是老教师,她说的话每句都是知识点,把她讲的记在笔记本上,不就是现成的考试答案吗?  
为此,王言在开学前专门买了一个厚厚的笔记本,准备好好地记一下重点。
像王言这样去买厚厚的笔记本的学生,大有人在。但让他们大跌眼镜的是,开学两节课后,王春易告诉他们,不讲了,要自主学习,有问题来问老师。
短短的几句话在课上掀起轩然大波。   
“那一刻,不但我崩溃了,我的笔记本也崩溃了。”
“行啊,老师省事了,不讲了该我们受累了!
学生们的戏言,有调侃,有夸张,但却不乏隐隐的抗议。
很快,自主学习的“弊端”出现了。有的学生不知道怎么学习,有的学生在课上竟然看着看着睡着了,有的学生书本画得很花,练习册也做得不错,但一到考试就不行……
王春易非常清楚,这些学生,从小都是听课听惯了的,一下子不讲,不仅老师不习惯,学生更不习惯。
“其实,我的不讲不是‘图省事’,作为生物老师,我想让你们能够像绿色植物一样,主动地吸收阳光和水分。”王春易告诉学生。  
怎么做,才能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吸收阳光和水分?
 
生物教室诞生了,单元模块教学有了
2010年,生物教室的诞生让王春易的生物课堂改革大幅度往前推进。所谓生物教室,其实更像一个小型的自然学科博物馆。教室楼道的墙上,全是学生制作的展板,有学生的专题报告,有生命科学的重大发现史介绍,还有近10年诺贝尔生理学奖的获得者和他们的研究成果,琳琅满目,有很多内容已经远远超出了高中生物课本的内容。教室里有专门为学生特制的书桌,非常宽;平时是学生的课桌,而需要小组讨论时,只要前面的椅子一掉过儿,回过头来;不需要拼接,马上就成为一个小的“会议桌”;需要做实验时;摆上仪器就可以进行学生实验。教室四周的柜子;存放着学生平时实验的各种仪器和资料用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这个教室,无论是学习还是实验,还是小组讨论,都方便多了。可以想见,这样的课堂,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有了大量的学生活动,如果还是按部就班地上课,课时势必会非常紧张。怎么办?王春易想,能不能将单元内容进行整合,利用原有的课时量来进行整体规划?
2010926,王春易正式开始了单元教学的变革,即在同一个模块,把不同章节的内容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比如,像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细胞的衰老、凋亡,细胞的癌变,可以整合为“细胞的生命历程”。然后,把相关的内容再整合为生物的变异的内容,由此进一步扩大整合的范围,把不同模块之间也进行整合。结果,王春易发现,在生物学科中,不管是必修还是选修,都有很多结合点,都可以整合到一起进行学习。
课堂变革最好的检验者是分数。第一个单元结束后,因为采取了新的教学方式,王春易本以为学生的成绩可能会有比较明显的下滑,实际情况是,跟以往相比几乎没有变化。大单元教学不仅完成了教学内容,还节省出了不少时间。
 
“自主学习,绝对不是自己学习,教师要学会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平台”
有了生物教室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真正的变革是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让学生体会到学的乐趣。
"不要以为学生天然地、自发地就会自主学习,就能自主学习。”实行大单元授课的初期,王春易就面临着学生讨论不起来的窘境。
“学生们你推我,我推你,都不愿主动发言,让他们讨论,大家面面相觑,不知道该讨论什么,当时我那个急啊!   
“自主学习,绝对不是自己学习,教师要学会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的情境,搭建一个好的学习平台。”王春易说。
为此,王春易专门在班上拉上条幅,“讲给别人听是最好的学习方式!”“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让讨论成为一种常态!  
作为生物教师,王春易还和班主任老师协商,在每个班里成立学习合作小组,通过小组学习,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王春易要求,在小组讨论前,每个学生必须拿出自己的方案和问题,才能和大家进行交流,同时采用培训组长、捆绑式评价等一系列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激发那些内向的孩子主动与人交流。
高二9班的张轩亲身经历了从不问问题到敢于讨论的转变。这个男孩子笑言自己以前总是很犹豫,很纠结,害怕自己的问题蠢,不敢说。但现在经过锻炼后,“蠢问题没有了,有价值的问题越来越多”。
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有题目可研讨,王春易又“发明”了“学习规划”,在这份规划书里,包含着本单元的题目、目标、重点等内容,也有单元规划、单元评价和单元检测。以前,教师这周讲什么,这月讲什么,学生不知道。而在这份规划书里,王春易会告诉学生所有的计划安排,包括这个单元计划用几个课时完成,每节课课上做什么,课下做什么,让学生做到心里有数。  
“这样做,避免有的学生到最后还没有完成任务,也为那些走得快的学生超前完成任务,提前做了准备。”  
现在的课堂,王春易讲的内容很少,而是提前将“学习规划书”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学自研,到了课堂,学生便在老师的指导下分组进行实验和探究。这样一来,更为学生的实验和小组讨论空出了很多宝贵时间。   
同时,原本“束之高阁”的笔记本;又重新发挥了作用。学生拿起笔记本,记下自己梳理知识的过程,记下自己总结的知识框架图。他们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记录知识,而是主动地开始了学习和思考。
 
“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要反思精神”
有了主动的学习和思考后,学生们进发出的问题意识,让王春易惊喜不已。
在做“扦插枝条生根”的生物实验时,学生们产生了一些疑问:叶子怎么处理,芽要还是不要。王春易捕捉到了这个场景,在课堂上就这些问题展开了讨论,因为是学生自己产生的问题,大家讨论得很激烈,最后达成了共识:枝条应该去掉叶子,保留芽,因为这是一个新的起点。
但是紧接着,新的问题产生了。一个学生问,芽与下面的根又有什么关系?是不是留的芽越多越好?为什么要去掉一些芽?
这时,有学生回答,芽能产生生长素,能向下运输,促进生根。但又有学生突发奇想了,如果我倒插这个枝条,那它的上面会不会生根?
马上有一组学生站出来说,太好了,我们组刚才不小心把枝条插倒了,我们就做这个实验,看上面能不能生根。
学生们的精彩发言、你问我答,让王春易得意极了,也开心极了。此时的问题直指生根的生理机制,已经远远超出了教科书的内容。
更让五春易心里“咯噔”一下的,是学生的实验意识。其实,早在第二个、第三个问题问出的时候,王春易已经很想替学生解答了,但她忍住了,既然孩子们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实验,为什么不静静等待实验结果呢?倒插枝条,会长出什么样的东西,不仅学生在期待,王春易也在期待,因为这种实验,不仅书本上没有,她也没有做过。
“这一节课下来,我相信,我们的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方法、技能,更重要的是一种反思精神。以前,学生们带着一脑袋知识和结论离开了,而在现在的课堂,他们常常带着问题而来,又带着问题而去。”
如果说,以前的课堂,培养的是一群小书生,现在的课堂,培养的是一群小小科学家。   
学生江思瑶在操场上闲逛时,发现操场栅栏旁的月季开得特别“有趣”。“我发现,月季花向阳的一面和不向阳的一面,颜色都不一样,是不是光照引起了植物颜色的变化呢?
带着问题,江思瑶去问老师,这一次,王春易依然没有给出答案,而是让江思瑶自己动手做实验,来发现光照对植物的影响。
 
“学生成长的每一点小事都能让我兴奋的不行”
两种课堂,两重天。
过去学生听完课才去阅读教材,现在因为学习的第一个环节就是阅读,学生已经基本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对于不理解的内容会主动上网查询,或者进行小组交流,而且阅读课后不仅能完成阅读检测题,还能提出新问题。
过去上课,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学生记笔记。现在老师提供大纲让学生自行整理笔记,整理笔记的过程就是整理思路、形成系统化知识的过程。刚开始学生整理的笔记令人头疼,重点不突出,后来经过指导,学生越做越好。有列表的、有绘图的、还有的图文并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过去都是学校购买或教师自己制作教具,但现在单元教学后,有了时间,学生开始尝试制作细胞的亚显微结构三维模型。这些模型,有用橡皮泥做的,有用纸做的,有用水果做的,但不管哪种形态,都把多样的细胞结构一个个地呈现了出来。
“学习生物是一种乐趣,这样的课堂带给我们久违的快乐,我们感受到,生命如此神奇,生命如此绚丽多彩。”一位学生如此告诉记者,现在的他,可以流利地说出学校里每一棵植物的名字,可以讲述它们的生长发育过程,用“迷恋生物”这4个字来形容毫不夸张。
现在的生物课堂,不仅让学生兴奋着,也让王春易兴奋着。
“我觉得,我终于跳出了自己,改变了自己,课堂终于从展示我自己的舞台,变成了学生学习的舞台。”
“从我自己的经验和实践来看,不是学生不爱听的课要改,不是成绩不好的老师要改,而是每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师都要改革自己的课堂,特别是那些爱讲、会讲的老师更要改。”王春易说。
现在的王春易,重点是在“精讲”上做文章,从学生提交的问题人手,寻找精讲点拨的切入点。这种感觉让正春易感觉自己“破茧而出”,有一种重新“启航”的感觉。
“学生成长的每一点小事都能让我兴奋得不行。”而在变革的北京市十一学校,变革的生物课堂上,这种成长和变化可谓每天都在发生,因而任何时候看到王春易,永远是一副精神焕发的模样。
“王老师是可以给在沙漠中要死要活的学生带来绿洲的老师。”这是一个调皮学生给王春易的总结。当我们问起王老师这句话背后的故事时,王春易乐了,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啊!
“这工作啊,晚退休也行。”王春易笑意盈盈。
(摘自2011年8月24日 中国教师报 第一版)
宝威体育-首页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豫ICP备06007185号-1 网站首页站内地图